合肥市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
科技场馆建设对于保障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确立的合肥化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市科提高社会自主创新能力,技场技文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馆科近年来,播现合肥市科技场馆发展迅速,状存数量迅速攀升,问题从2016年的合肥化传24家发展到目前的50家,这是市科我市科技场馆建设取得的一项成就,也是技场技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馆科得力措施和有效途径。然而,播现经历近年来的状存高速发展,合肥市科技场馆运行现状如何?问题是否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有鉴于此,本课题对合肥市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合肥化传以便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促进科技场馆在公民科学素养养成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一)向数百万受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合肥市科技场馆近年来向数百万合肥居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仅在2015~2017年三年时间里,市科技馆参观者210多万人次,社区和县级科技馆参观者人数近20万人。而且,这些场馆还会不定期与数量不等的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开展科普活动。
(二)提高了市民科学素养水平
合肥市科技场馆通过各类展品展览、演示和体验活动,帮助参观者学习基础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精神,获取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科学素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5年合肥市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一。
(三)激发了青少年学科学的兴趣
在科技馆里,有大量科学展品和科普设施,为青少年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青少年在模拟性科学探索与互动体验中理解科学,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怀。
(四)培养了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合肥市科技场馆多数都设置了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项目与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
(五)促进了专业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合肥市科技场馆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水平和规模皆居全国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
(一)科普资源配置不均衡
合肥市科技场馆的科普资源配置两极分化明显。市级科技馆科学展品种类齐全,项目多样化,设备更新快。社区科技场馆规模过小,设备数量少,项目品种单一,设备低端、陈旧,更新周期长,损坏严重,公众吸引力低。
(二)科技文化传播能力不强
专业科学传播队伍结构不够完善,专职科普人才数量不足,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面向基层社区的科普人才匮乏。社区科技馆科技传播技术手段普遍比较落后,缺乏多媒体技术手段。
(三)科技场馆管理机制不健全
科普志愿者招募渠道不畅,缺乏机动灵活的志愿者参与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社区科技馆设备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设备维护缺乏资金保障,没有展品轮转展览机制。托管运营的场馆监管不到位,存在偏离公益科普轨道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利用科普资源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行全市范围科普展品轮转展览模式,统筹利用全市科普资源,提高科普设备利用率,避免社区科普项目单一化问题,增强科技场馆运行活力。
(二)提高科学文化传播能力
加大科普讲解员培养规模,吸纳多学历层次专业人才参与科普志愿者活动,建立一支结构完整的包含多层次科学专业人员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全市科普人才统筹管理机制,实行全市科技场馆共享科普人才模式,解决社区专业科普人才奇缺问题。更新社区科技场馆科普设施,增加高端多媒体技术设备,增加容教育性、观赏性、交互性于一体的科普项目,提高吸引力与科技传播效果。
(三)健全科技场馆管理机制
建立灵活机动、更人性化的志愿者参与机制,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建立奉献社会、灵活参与、实现自我、合作共赢的科普志愿者长效机制。加强设备维护监管专业建设,建立设备定期检修制度以及社区科技场馆维修基金制度,设立科技场馆运营监管与激励制度,提高科普设施利用率。建立监管与奖惩机制,加强运营监管,确保科技馆公益活动正常开展。